您好!欢迎访问阳朔行大本营 阳朔一周天气

阳朔自助旅游咨询热线:18877336655(大兵)

桂林方言---挤老米,发洋财----

星级: 点击: 最后更新时间:2011-11-03 07:39:16 马上预定
  挤老米,发洋财,挤着哪个进棺材
  上世纪六十年代,我正好读小学,那时的冬天似乎特别冷,去学校的路上,简直就是一场经风霜、战严寒的绝地之行。我们几个住在一个厂区的同学,顶着呼啸的北风,颈子恨不得缩进裤裆里,鼻涕吸吸索索躬腰抱手,一条打单的长裤管,在北风中吹得瑟瑟抖动。
  走着走着,我冷得想哭了,便跑过去找同学借手炉烤一下炭火。带手炉上学,是那个特殊年月的重大发明。所谓手炉,就是利用空的铁皮罐头盒子,下面戳几个洞鼓,然后在上头钻两个眼,挂一根软的电线,里面放几颗木炭,点燃之后,再在书包里包点木炭,便带去学校。一路上,带火炉的同学用双手护着铁皮火炉,如果炭火想黑了,就得赶紧拎起电线甩罐子,在空中甩几下,你莫讲,甩罐子要点技巧,跟杂技演员耍流星一般,利用空中旋转的惯性,连甩几圈,想黑的火苗又重新燃起来,于是几个学生赶紧围成一圈,享受寒风中的一丝温暖。
  到了学校,仍然是冷冷的教室,冷冷的课堂,我坐在窗户边,八块玻璃的窗户,有二块从夏天开始就没得玻璃,最要命的是,其中一块没得玻璃的窗口正好在我的右侧头边,上课的时候,我怕被风吹得变成稀脑水,只好半匍伏在桌子上,用潜伏敌营的瞟瞟眼方法,完成四十分钟的课程。
  那个时候,四十分钟一节课,觉得跟一个世纪一样久,冷得发麻的一双脚在水泥地板上蹬了四千七百下,还没捱到下课钟声响。
  好不容易盼来下课,“呜啦”所有同学,学着苏联电影里的呼喊声雀跃而起,一起冲向教室后面的门背墙角,通常情况,由班上块头最大的同学站在最边的墙角,然后,其余同学挨着墙根,拿出吃奶的力气,向墙角的方向奋力挤去,一边挤一边喊:“挤老米,发洋财,挤着哪个进棺材。”往往此时,挨挤在第一个的人,会被大家挤得绑裤子的绳子断了,鼻涕泡泡糊满嘴巴,才宣布自动退出。
  上课钟声现再次响起,十分钟的课间休息结束了,但是,没有人愿回到先前冰冷的座位上去,因为,刚才的“挤老米”是大家最开心最暖和的十分钟,直到我成年以后,天冷了,我便会想起儿时的这段美好时光。
  那么,为什么桂林的学生哥在聚众取暖的时候,会齐声高喊“挤老米,发洋财,挤着哪个进棺材”呢?这句类似童谣的顺口溜出自什么时候呢。
  我们桂林方言,大都有出处,有来由的。民国十三年(1924年),广西旧军阀陆荣庭当了广西善后督办,正月间来到桂林,提倡耍龙灯庆贺元宵节,谁知,另一上军阀沈鸿英开来大批人马,围攻桂林城,欲杀陆。斯时,陆命紧闭城门,沈军将桂林城围得水泄不通,,一时双方不分胜负,这下苦了城中百姓,围城到第三个月时,内外不通,粮食奇缺,陆为了安定民心,决定开仓发粮,全市百姓集中在湖南会馆领粮,当时发的米是存粮中的老糙米,而且,每人限制发粮。彼时,城中缺粮已久,一旦开仓济粮,大家蜂涌而至,那些天,城中居民每日必需去挤老米,方能度日。听我奶奶说,当年,她曾跟随太奶奶去挤过老米。
  此事本来是件心酸而又不堪回首的往事,但是,向来达观的桂林人,则将这件事情编成了一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在桂林传开,口口相传,深入人心。如今,老桂林人谓人多扎堆的地方,用挤老米来形容。
分享到:
价格:¥   我要预定
温馨提示:把订单填写好后发送到客服邮箱:ysxing.cn@163.com 并及时短信或电话(18877336655)告知客服人员,大本营将在第一时间受理您的预订。
具体注意事项可仔细阅读:预订须知  汇款方式
共有条评论发表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
咨询热线: (0)18877336655 联系人:大兵
服务邮箱: ysxing.cn@163.com
客服QQ:QQ交谈
v
姓名: (*)
出发地: (*)
旅游人数: (*)
出发时间: (*)
离开时间: (*)
邮箱: (*)
电话: (*)
验证码:  看不清楚,点击刷新 (*)
标题: (*)
站内搜索: 高级搜索